推广 热搜:
您的位置:首页 > 宠物百科 > 宠物资讯 >

鮟鱇鱼特点及生活习性

2024-08-05宠物资讯
关键字:动物百科
鮟鱇鱼(ānkāng),俗称蚧巴鱼、蛤蟆鱼、海蛤蟆、琵琶鱼等,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500~5000米的海底深处。属硬骨鱼类,鮟鱇目、鮟鱇科,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。广泛分布于印度洋、太平洋和大西洋,也见于北冰洋,中国沿海均有产。鮟鱇头部上方

鮟鱇鱼(ān kāng),俗称蚧巴鱼、蛤蟆鱼、海蛤蟆、琵琶鱼等,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500~5000米的海底深处。属硬骨鱼类,鮟鱇目、鮟鱇科,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。广泛分布于印度洋、太平洋和大西洋,也见于北冰洋,中国沿海均有产。

鮟鱇头部上方有个肉状突出,形似小灯笼,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。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,是由于在灯笼内具备腺细胞,可以分泌光素,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,与氧用途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。深海中有不少鱼都有趋光性,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。

鮟鱇鱼特征及生活习性

1、简述

鮟鱇是深海鱼类,外形很奇特。身体呈短圆锥形,头巨大而扁平,嘴扁而阔,其边缘长有一排尖端向内的利齿,眼睛长在头背上,体柔软,没鳞。

鮟鱇鱼属硬骨鱼类,鮟鱇目、鮟鱇科,为世界性鱼类,大西洋、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,类型多样:大者可达1~1.5米。国内有3种,一种是黄鮟鱇,一种是黑鮟鱇,另一种是隐棘拟鮟鱇。黄鮟鱇下颌齿多2行,口内白色,臂鳍条8~11根;黑鮟鱇下颌齿多3行,口内有黑白圆形斑纹,臂鳍条6~7根;隐棘拟鮟鱇第一背鳍鳍棘3,肩棘发达,仅分布于南海600米以上深海区。黄鮟鱇分布于黄海、渤海及东海北部,黑鮟鱇多见于东海和南海。

2、外形特点

头体宽阔、平扁。额嵴有低而圆形的瘤突或呈横形嵴。顶骨棘大;具上、下方骨棘;内、外蝶耳骨棘发达;上耳骨棘发达;关节骨具1指向前外侧的棘;下鲲盖骨具1棘;间鳃盖骨具1棘;肩棘发达,上具2~3小棘。鳃孔在胸鳍基的下方和后方。第一背鳍6鳍棘,前3鳍棘发达,后3鳍棘较短小。第二背鳍鳍条9~12,臀鳍鳍条8~10。胸鳍宽大,鳍条19~28。眼小。成熟雄鱼的嗅囊较雌鱼发达。脊椎骨26~31。

体平扁,柔软。头大,宽阔而平扁。躯干部较短。口宽大,前位。下颌突出,两颌、犁骨及腭骨均具大小不等的犬牙或尖锐牙,且可向内倒伏。鳃孔较大,体裸露无鳞。头的周缘具发达的皮质触手状突起。第一背鳍鳍棘部离别,第一鳍棘坐落于吻上,末端有1个皮穗状吻触手,第二背鳍与臀鳍均坐落于尾部。胸鳍发达,有1个长的肌肉柄。腹鳍喉位。因为体形十分丑陋,在山东有丑鱼之称。又因为它发声似老人咳嗽,所以在河北沿海有老头鱼之称。

鮟鱇鱼有两个背鳍。第一背鳍与一般鱼不同,由5~6根独立离别的鳍棘组成。体裸露无鳞,在头体上方及体侧边缘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质突起。

3、生活习性

生物学上把这个小灯笼称为拟饵。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。前段好象钓竿一样,末端膨大形成鱼饵。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,是由于在灯笼内具备腺细胞,可以分泌光素,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,与氧用途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。深海中有不少鱼都有趋光性,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有利武器。但有些时候也会给它惹来麻烦。闪烁的灯笼不仅能够引来小鱼,还可能吸引来敌人。当遇见一些凶猛的鱼类时,鮟鱇鱼就不敢和它们正面作战了,它会飞速的把我们的小灯笼塞回嘴里去,胸鳍非常发达,可以像脚一样在海底移动,顿时海洋中一片黑暗,鮟鱇鱼趁着黑暗转身就逃。本身冲着鮟鱇鱼来的大鱼,在黑暗中也无所适从,只得悻悻离去。

鮟鱇鱼为中型底栖鱼类。鮟鱇潜伏海底时,摆动第一背鳍棘的皮穗状吻触手,引诱其他小鱼和海洋生物.当这类生物游近时常被捕食。它巨大的口及能向内倒伏的牙齿使捕获的大型生物没办法逃脱。一般体长在20~30厘米,最大的鮟鱇可达120厘米,黑鮟鱇可达50厘米。

鮟鱇看起来非常笨重,平常也不喜欢活动,不擅游泳及追逐食物。然而它却是出色的捕鱼能手。原来它的第一背鳍棘变成了一根长长的钓竿,在这根钓竿的顶端又有一个肉质的穗,正好充当鱼饵。鮟鱇常常把身体埋在深海的泥沙中,钓竿却一直在水中晃动,引诱周围游动着的小鱼。当贪吃的小鱼刚要吃钓竿上的小鱼时,狡猾的鮟鱇便把大嘴一张,那些小鱼就伴随水流一块被吞进鮟鱇肚里。它的大嘴和可膨胀的胃,可以吞入与它同样大的鱼。

鮟鱇一般生活在500~1000米的深海海底,产卵时它们会移动到浅海区域。
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